• 《观楞伽记》(明)德清撰|(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观楞伽记》【作者】(明)德清撰【丛书名】佛教十三经注疏【页数】357【出版社】北京:线装书局,2016.05【ISBN号】7-5120-2016-0【价格】140.00【分类】《观楞伽记》-注释-佛经【参考文献】(明)德清撰.观楞伽记.北京:线装书局,2016.05.图书目录:《观楞伽记》内容提要:本书以科分。从古制也。昔道安法师以三分科。时人讥其离析经义。及亲光论至。果以三分断其全。时乃叹其雅合。盖各有纲宗。本书注释由《入楞伽玄义》、《楞伽通义》等。《观楞伽记》内容试读卷第一之上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一《观楞伽阿跋多罗宝记》卷第一之上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跋陀罗译明建邺海印沙门释德清笔记【记曰】旧注:“楞伽,山名,此云不可往:又云城名,以山顶有夜叉王城故。山居南海滨。阿跋多罗,此云无上;宝,贵重义。以通喻此,是不可往无上宝。”非也。受公谓:“自觉圣智之境,非邪智可造,故云不可往:随色摩尼之珠,非世宝可比,故云无上。谓不可往处,有此无上宝也。”此亦未尽然。《华严论》云:“世尊于南海摩罗耶山之顶楞伽城中说法。其山高五百由旬,下瞰大海,无路可上。其城乃众宝所成,光映日月,无门可入。得神通者堪能升往。表心地法门,无修无证方能升也。”此说固尔。愚居五台时,曾遇一梵师,于阗国人,发长丈余,不言其寿,但云入此土三十余年,精于禅观,兼明教乘,且善方言。愚请同住阿兰若三年,每于谈次,以中所有梵语已明者尝请试之,所说皆与古译吻合。愚因问及《楞伽》,师乃惊曰:“这里亦有此耶?此是不可说不可得之法也,我土国王宝之。”因问有多少卷。余日:“传者四卷。”师笑曰:“来未尽耳,此有四十卷,此才十分之一。”及扣中旨趣,言言皆发明离心意识境界,不可具述。因问楞伽山在何处。师日:“此山在天竺国之南海中。”又问何以楞伽为名。师曰:“楞(去声呼)伽乃宝名,其状八楞,视之浑圆,体极坚固,不可钻穿,常放光明,世间之宝无有过上者,故云阿跋多罗,此云无上。以山纯此宝,是山以宝名,故曰楞伽阿跋多罗宝山。山顶有城此宝天成,无门可入,而为夜叉鬼王所据。佛在此山顶城中说此,故以处名耳。”又问此山人能到否?师云人不能到,以其此山下细上大。每于阴云黑夜,或波涛汹涌,其山形益显露分明,光明愈盛。若海湛空澄,观《楞伽》记天无云翳,海空一色,其山即不见。然彼土僧有修禅者,于海岸行,望之以入观耳。是则按《华严论》,准此梵师言,则山以宝名,以处名,深有意焉。《缘起》云:“难入未曾有会中,说随他缘起陀罗尼智,名为楞伽王识。”盖约处表法,又见深玄。然教称智海、性海、觉海、心海,至若宝明空海,此云藏识海,且又以生死喻海,涅槃喻海、喻山,五蕴亦喻山,况夜叉云可畏鬼,乃飞行而食生物者。然吾佛特住此海中宝山夜叉王城而说此,显示自觉圣智境界。其所诠者,乃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即处观法,其旨微哉!何则?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斯则智海无性,因觉妄而成凡。湛渊心海,变而为生死之业海。宝明妙心,变而为八识五蕴幻妄之身心。故宝有八楞,山高五百由旬,而为烦恼生死夜叉所据耳。然至昏云黑夜,或波涛汹涌之际,而山形愈显露者,所谓妄想兴而涅槃现。夜叉鬼王请佛说法者,所谓烦恼起而佛道成。抑益显此宝明妙性,虽住生死大海五蕴山中,不为烦恼所夺,不为生死波流,不为境界风动。无明黑暗,暗不能昏;长夜冥冥,灵光独露耳。且云海湛空澄,山即不现者,愈见智海圆澄,万象森罗,炳然齐印,身心世界当下销融,生死涅槃应时平等,至此魔佛皆空,二俱不可得矣。噫!信乎此为自觉圣智无上尊顶法门也。且义翻此,名不可往,唯神通者能至。意显此法门非心行处,唯上上根人,一入顿人,不许扪摸凑泊。不入,亦不许思量攀缘,但只于境界波涛烦恼黑暗中观之而已,不观则不知生死海中有此物也。此为根熟者,顿说业识种子为如来藏,名顿教大乘。古德云:《楞伽》说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故达磨大师指此为心印。马大师云:“《楞伽》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是以宗门师匠教人,直须离心意识参,出凡圣路学。而说者但只标名立法,不知空遣,奈何益使后之学者臆度祖师心印亦如是而已,悲夫!2卷第一之上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一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一【记曰】品以“心”名者,以一心为宗也,所谓寂灭者名为一心,即性自性清净第一义心。一切诸佛皆证此心,而为众生开示者,直指此心耳,故云“一切佛语心”。旧注:此大部有十万偈,四十万句,三百二十万言,一百五十品。其所来者惟此一品。虽文广卷多,其实通皆顿示此一心法也。此在十二部中,为未曾有部。在五教中,为顿教大乘,又兼顿圆,谓顿示圆满一心,五性、三乘皆同证故。若约天台五义释之,则以单喻为名,以楞伽宝喻识性故;宝山、宝城佛魔同住,喻五蕴身心是一切圣凡所依止故。以如来藏为体,谓如来藏是善不善因故,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一切众生身中故。性自性第一义心为宗,一切圣凡所同证故。摧邪显正、断疑生信为用,为裂外道、二乘邪见疑网,令生决定一乘正信故。以熟酥为教相,谓说五性、三乘皆有成佛之分,但未蒙授记,可一变而至于道,如彼熟酥可一变而至醍醐,施功易故,谓略示开权显实之机,以为《法华》前导故若以宗趣言之,则以第一义心为宗,自觉圣智为趣。又以自觉圣智无相法门为宗,忘言默证为趣。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花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记曰】此叙说法由致也。“如是我闻”等者,谓如是之法,我从佛闻。“一时”,乃机感应会之时,非定指也。佛乃说主,山乃说处,菩萨乃听众。此结集者因佛顾命立言,一切首都皆置之,无烦他说。“山顶种种宝花以为庄严”者,谓此无上顶法如来藏心,乃一切诸佛之因地也。佛与菩萨皆从异佛刹来者,以示此中圣凡不立故。大慧为上首者,此法非3观《楞伽》记心识可到,唯许大智可入故。“自心”下,叹德也,至于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五法自性八识无我等法,皆是自心现境,而独大智慧人善解其义,究竟通达。二译四皆云:婆伽婆住大海滨摩罗耶山顶楞伽城中。其城乃婆罗那夜叉王所据。因佛于海龙王宫说法七日已,而从大海出,举目观见山顶之城,而作是言:昔诸如来应正等觉,于此说自所得圣智证法,非诸外道臆度邪见及以二乘修行境界。我今亦当为婆罗那王开示此法。时夜叉王以佛神力闻佛言音,即与眷属请佛归其城中,云云。二译皆有夜叉王问法因缘,此经略之。观者融会彼译,则顿见此宗趣矣。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记曰】此别叙当机见佛之仪也。大慧为当机者,惟此无上法门,非大智慧人不能担荷。而与摩帝同游者,摩帝此亦云慧,所谓达者同游涅槃路。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花,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二译”,指《楞伽》其它两个译本,即北魏菩提流支所译《入楞伽》,与唐实叉难陀所译《大乘入楞伽》,下同。4卷第一之上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一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记曰】此正发启全之宗趣也。“尔焰”,梵语,此云所知,又云智障。“一切无涅槃”,魏译四云:“有无二俱离”。盖“一切”乃生死有法也,“涅槃”乃无法也,“无”者,此二皆空。故《杂华》云:“有净说生死,无净说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故次释云:“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有无二俱离”也。是知此二乃分别妄见耳。故二译,实叉云:“夜叉王请佛入楞伽城,献供已毕,即以二法问佛谓言:如来常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云何得舍此二种法?何者是法?何者非法?世尊答言:法与非法差别之相,此是凡夫之所分别,非圣智见。乃至何者是法?所谓二乘及诸外道虚妄分别,说有实等为诸法因。如是等法应舍应离,不应于中分别取相。见自心法性则无执著,诸观行人以昆钵舍那如实观察,名舍诸法。何者是非法?所谓诸法无性、无相,永离分别。如实见者,若有、若无,如是境界彼皆不起,是名舍非法。”流支云:“如实见者名为正见,若他见者名为邪见。若分别者名为二取,皆是虚妄,不得寂灭。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如来藏者,人自内身智慧境界,得无生法忍三昧。”故此偈赞佛有无二俱离也。甚矣!有无二见为法身之刺也。所言自觉圣智无他,但知此、离此而已,更无实法可得,实此之宗极也。行人知此,可谓行无行、证无证耳。苟一念行证未忘,则复堕此,况以分别言语文字为得乎?观者若如是观,可渭识法实相矣。是则向下大慧所问,皆有无二法。世尊皆令离此舍此而已,故一切皆非。苟离此舍此,非自觉圣智而何?故下偈流支云:“若如是观佛,寂静离生灭。”实叉云:“是人今后世,离著无所取。”是则全之旨,不出于夜叉王一问,及此大慧偈赞而已。上叙分已竟,下正宗分二:初直指一心真如以显三界唯心,有二:[1“魏译”,指北魏菩提流支所译《入楞伽》,下同5观《楞你伽》记△初约数句问。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世间解之士,闻彼所说偈,观察一切众,告诸佛子言: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所听,顶礼佛足,合掌恭敬,以偈问曰:【记曰】大慧首以百八义问佛者,盖依一心转变,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迷悟因果之法而问也。旧说百八句,表对治百八烦恼,非本指矣。然一心者,佛语心也,所谓寂灭者名为一心,本无十界色心依正之相。但迷之而为生死,故变一心而成三界;悟之而为涅槃,故转三界而为一心。然生死,有法也;涅槃,无法也。此二皆由愚夫分别妄见,而此寂灭心中本无此事。是则大慧所问者,乃十界依正、色心、迷悟、因果、心行种种差别之相,要之不出凡圣有无,此特分别妄见对待之法耳。殊不知此寂灭一心绝诸对待,故偈云“若有若无有,是二悉皆离”。佛将直指最极心源,故下一一牒答,而斥之曰非也。此正离心意识,出凡圣路,唯诸佛自觉圣智境界。虽大智慧人,亦不免堕于数句,况其他乎?愚谓此百八句,总依三界二十五有,有法上起四句见而立。谓凡夫、外道见三界实是有法,为有句;二乘见三界是无法,为无句:菩萨见三界即真即俗,为亦有句亦无句;而却指佛见三界非真非俗,为非有非无句。此乃正教所明,而外道自宗立有无、一异、俱不俱、常无常等四句,各执一见,此皆不出常情分别计度。以邪正之见有八,所见之境有百,故流支云“百八见”,于正位中总皆是谤。若四句既离,则百非自遣,又何烦恼可舍、又何佛道可取耶?故僧问马大师:“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某甲西来意。”师云:“我今日头痛,不能为汝说,问取智藏去。”6···试读结束···...

    2023-02-20 十三经注疏mobi 十三经注疏pdf下载

  • 《白话楞伽》荆三隆注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白话楞伽》【作者】荆三隆注译【丛书名】佛教文化精华丛书【页数】301【出版社】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09【ISBN号】7-80628-197-5【价格】9.50【分类】大乘-佛经(学科:译文)佛经-大乘(学科:译文)【参考文献】荆三隆注译.白话楞伽.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09.图书目录:《白话楞伽》内容提要:《白话楞伽》内容试读【经文】《楞伽阿跋多罗宝》①刘宋中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②卷一一切佛语心品之一®如是我闻④。【注释】①《楞伽》题解:1.楞伽,古师子国山名。师子国,即锡兰岛,今斯里兰卡。楞伽,又有难以进入和宝物的含义。在斯里兰卡东南角,楞伽山海拔三千尺,险阻难入,佛陀在此山顶传授大乘,简称为《楞伽》。2.阿跋多罗宝,阿指无,跋多罗指上,意指无上宝。3。版本,全有四种译本,今仅存三本。依次为:南朝宋.(420一589)求那跋陀罗译本《楞伽阿跋多罗宝》四卷。元魏时菩提流支译《入楞伽》十卷。唐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七卷。自唐以下历代注疏甚多,比较详尽的在明代有释智旭的《楞伽经义疏》;释宗泐、如记的《楞伽注释》该本明太祖命流布海内,使天下学者讲习;曾风仪的三十卷《楞伽宗通》。本书以大正大藏经收录的四卷本为工作底本,该本时间最早,影响最大,注者亦多。②作者简介:1.中天竺,天竺是古印度的别称,中天她,印度中部。亦称印度1为五竹,即按方位分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2.三藏,是佛教典籍、律、论的总称。大小乘既有共宗,亦有分别。人们常将通晓藏、律藏、论裁的修行者和佛教高僧尊称为“三藏法师”。3.求那跋陀罗(394--468),其名意为功德贤,婆罗门种姓出身的中印大乘和尚。公元435年、到广州,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派人接至建康(今南京),先后译经十三部,凡七十三卷。所译《楞伽》四卷,形成楞伽师学派,为禅宗的前缘,中国禅宗二祖神光后改名慧可“立雪断臂”方有初祖菩提达摩“付法”,所传经卷即为《楞伽》,开禅宗首次“传灯”。③佛语心品:指佛陀的心法,万物由心以惠名绝相的第一义心为宗,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人法无我为教义,是大乘佛教喻伽行派的基本理论。本涉及面广,以哲学、泛辑学贯彻始终,是内学精要之所在,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是语言文学中注疏与阐释学不可忽略的内容。④如是我闻:佛教经典开头的用语。据说释迦牟尼寂灭后;以号称多闻第一的阿难将佛当年讲经时所说的凭记忆再复述一遭,在场的高僧确认无误后就整理结集成为佛经。他在诵出一切奥的开头都用此语,以表示与外道经典即印度其它哲学和救派教理之间的区别。如是,指佛陀的言论和行动,亦即经典的内容,我南,指阿排所闻。如是氵又指自己闻法而信;我闻,又指坚信佛说的信徒。一切佛经凡胡示佛说,皆用此句开头。【译文】第一卷佛所说的一切心法之一我曾亲自聆听佛的教海。【经文】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①,种种宝华以为庄.2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②。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③,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④。自心现境界⑤,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⑦,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⑧、自性识⑨、二种无我⑩,究竟通达。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①: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②。一切法如幻⑧,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⑤,而兴大悲心。一切无涅槃⑩,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注释】①-一时:所谓“说此竟,总谓为一时。”3佛,这里专指佛祖释迦牟尼,亦称佛陀。佛陀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为释迦族的王子,释迦牟尼,在梵语的意思是“释迦族的圣者”,是乔答摩·悉达多的尊称之一。关于佛陀的生卒年月,多有异说,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约在纪元前6世纪中叶出生在古代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城,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迦毗罗卫城在恒河北部的地位十分重要,它的东面是拘尸,南面是婆罗奈,北面是舍卫城,这些都是当时著名的城市,经济和文化都很发达。特别是各个学派在这里都十分活跃,对佛教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佛陀大约在纪元前5世纪中叶逝世,享年80岁。关于佛陀一生的活动及其思想发展和演变的情况,佛教信众出于信奉和本身的目的,编制了许多光怪陆离的神话和传说;同时,除了佛教文献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可信的历史资料可供参考,从而时至今日尚未出现一部关于佛陀传记的科学著作,当代有一些介于传纪与小说之间的作品,尽管笔下生花,但往往失之于在以往的神话传说上谊染过度、附会穿凿,使人难以置信。诸如佛陀其母摩耶怀胎时梦见人骑白象从右肋入腹,历时十四月,复从肋下生出,坐一莲花,合十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称“天地之间,唯我独尊。”时香风、鸟啭莺啼,花雨、甘露纷纷,神祇持伞、天王置床,天神仙女俱集拜贺。其滋美之辞,不实之说,令每一位冷静的学者都难以接受。当然,在古印度王权和神权都极力维护自身利益的历史时期,一位王子的诞生,牵动了许多人,其庆贺的场面之隆盛倒是让人可以从中体味出来。基于此,这里仅根据佛教文献进行一些扼要的介绍(参见高杨、荆三隆《金刚经新注与全译》124页至150页)。佛陀少时的启蒙老师据说是t舍密多罗,此人为出身于刹帝利的学者(古代印度将人分四个不同的等级,即种姓制度。依次为婆罗门,掌握神权、文化教育的惜侣,刹帝利,掌握政权的贵族;吠舍,商人和自由职业者;首陀罗即贱民,是被剥夺了权利的奴仆),曾按传统的教育教授佛陀四吠陀及五明这些传统学说。佛陀成年后,对宫廷生活日渐厌倦,并通过生、老、病、死等现象,痛感人生的苦脑,“一切皆苦”的4思想开始产生。29岁时,他决心探索人生的真谛,仿效古代印度修行者的方式一出家,以探求解脱痛苦和人生烦恼的方法,寻求解脱。佛陀出家后,曾向数论派学者阿奈逻迦兰求教,在问及非想非非想处,有我还是无我时,就产生了无我论的萌芽。其后他又按婆罗门教的要求度过了六年严格的苦行生活,但终毫无结果,遂认为婆罗门教并非使人获得解脱之道的宗教,于是就开始产生了彻底在思想上摆脱婆罗门教的束缚,另立新宗教的念头。当他来到佛陀伽耶的菩提树下时,就停下来静坐凝神思虑,以探求人生的究竟,获得解脱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实际上,这正是在组织他修行的人生体验,为创立新的宗教进行的理论准备。据说通过49天的静坐思维,佛陀最终认识到人生一切痛苦皆系由一系列的因果关系所造成,如果消灭了产生一切痛苦的最初原因,就可获得彻底的解脱,达到涅槃的境界,并以此以为认识了宇宙的真理,成就了正觉。其认识的特点是,他把心理现象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又从心理现象引出自然现象,并由自然现象引出人的意识,最后又从意识中把生理现象和自然现象归结为各种抽象概念。佛陀自称成道后,即赴鹿野苑收桥陈如、摩河男、跋提、婆沙波、阿说示五人为弟子,这一年他35岁。至此,算是初步具备了创立新宗教的三个条件:教主一佛陀,称为佛宝;教义一四谛,称为法宝;信徒一一桥陈如等,称为僧宝。是谓“三宝具足”。这以后,他一直在北印一带传教,历时45载,80岁时,逝世于毗舍离附近的波梨婆村。尽管佛教在本质上是刹帝利统治者的宗教,但佛陀作为一个王子放弃王位,自甘贫困,在父王临危之际,回国说法,以至送终扶棺,施财敬孝,其信众从王公大臣到奴仆,遍布社会的每一个阶层,其倡导慈悲济众的宣教,在受尽了苦难的人民中间赢得了极大的尊重。加之他的学说顺应了印度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王权过渡的社会发展,得到王权的支持,从而迅速传播,并逐渐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在佛陀去世以后,随着对他的不断神化,加给他的尊称也愈来愈5多,特别是大乘佛教兴起以后,几乎把世间一切最高贵、最神圣、最美好的名称都加在了他的头上。最常见的尊称有以下八种:1.佛陀,意为觉者。原为摆脱一切世间束缚,到达涅槃境地者。最初并非佛教创始人的专名,以后随着佛教的发展,才逐渐成为悉达多的专称。2.如来,即修行完成的人,可以理解为专指没有错误的人。3.释迦牟尼,除指释迦族的圣者外,《本行集》卷二十云:“菩萨行路,谛说徐行。有人借问,武然不答。彼等人民,各相语言:此仙人者,必释种子,因此得名释迦牟尼。”4.释迦如来,御释迦族的如来。5.释迦师子,即释迦族的俊杰。师(狮)子为百兽之王,佛陀为人中之王,故称释迦师子。6.萨婆若,意为一切智。7.萨婆若提婆,意为一切智神。8.世尊,或者译为婆伽婆。这一名词在古代印赛的吠陀文献和史诗中原为学生对老师的尊称,意導射。在婆罗门教中一般又把此词作为神的同义语。佛教借用此词专指佛花,以后随着佛陀的进一步神化,则愈具有浓厚的宗教信仰的含义(渗见《俱舍论》卷三,《长阿含》卷二等)。在《方广大庄严》卷十一中,佛陀的尊称竟多达270种之多,可以说把世间最美好的语言都加在了他的头上,渐渐失去了人的特征,其真理的探索者,伟大的思想家的特征被演变成了唯我独尊的神的形象。②大比丘:指高僧大德。比丘,巴利文、梵文原意为乞食者,旧译为乞士。最初在婆罗门教中,把处于人生第四期,即遁世期的遍历四方的修行者称为比丘,或行者、游行者、沙门。佛教兴起时期,各种宗教都把托钵行乞的修行者称作比丘。佛教采用了这个名称,通常指出家修行的男性信徒。以后,在佛教戒律体系确立后,则专指出家得度受过具足戒、年满20岁的男性修行者。6···试读结束···...

    2023-02-20 佛经图书图片 佛经图书馆

  • 《敦煌石窟艺术全集 11 楞伽画卷》敦煌研究院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敦煌石窟艺术全集11楞伽画卷》【作者】敦煌研究院主编【丛书名】敦煌石窟艺术全集【页数】236【出版社】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01【ISBN号】7-5608-6015-X【价格】32000.00(全25卷+赠1卷)【分类】敦煌石窟-画册【参考文献】敦煌研究院主编.敦煌石窟艺术全集11楞伽画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01.图书目录:《敦煌石窟艺术全集11楞伽画卷》内容提要:《敦煌石窟艺术全集11楞伽画卷》内容试读敦煌石窟艺术集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敦煌石艺术全集.楞伽画卷/教煌研究院主编.一上海:同济大学H出版社.21611SBN978.7-5608-6015-21.①敦…Ⅱ.①教…Ⅲ.①教貔行窟-画册2佛经-敦娘蝶丽-画册.①k879212中国版本图书馆C1P效据核字2015第224645号本全集由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授权独家简体版权.限在川国大陆地区出版发行同济大学出版盐联合策划出品上海福泽文化传福有限公总策划…王国伟姚建中出版人…麦义军项日成员…赵泽毓那洋花张容丁会欣能磊丽蒋文卓敦煌石窟艺术全集·楞伽画卷(11)尘编…贺世哲责任编辑…那f民责任校对…张德胜封面设计…那泽民陈益平设计…吕做人出版……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四平路1239号htt://www.togji.com.c制版…中华窗务(香港彩色制有限公司前…上得雅昌艺术印前有限公司版次…20川6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副书号15BN9787-5608-6015-2能价…3200.00元(全25卷+赠阅1卷)敦煌研究院主编敦煌石窟艺术全集楞伽画卷本卷主编贺世哲前言全面系统诠释禅宗经典的敦煌壁画禅宗是以静修为旨归的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因主张修习禅定,故名。从初祖菩提达摩弘扬禅法,到唐代自成一宗,至今传承千余年而不绝,禅宗成为在中国流传时间最长的佛教宗派,禅修思想更予国民莫大影响。楞伽、金刚经、思益和密严等禅宗经典,大多主张世本虚无,强调静修求解脱,它们不仅在禅宗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而且对敦煌佛教发展影响深远。从唐朝中后期开始,敦煌的善男信女以上述诸为题材,创作出大量禅宗壁画,流传至今,敦煌石窟成为中国现存禅宗壁画品类最齐备的地方。一、禅宗的兴起禅,梵文意为运用思维活动进行的修持。作为以静修为旨归的佛教宗派,禅宗的兴起,与中国中世纪统治阶层对土地的疯狂占有现象紧密相联,加之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向中原大举进攻,失去土地和家园后流离失所的流民是禅宗产生的土壤。土地是农民生计之维系,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家庭,失去正常的生存条件。南北朝时,统治阶层为扩张土地展开混战,农民失去土地和家园,大量流民涌现,到处流动逐食。当时的僧侣、寺院受到统治者一定程度上的保护,流民便涌入寺院,削发为僧。当寺院不足以容纳时,部分无寺可居的僧人,只得流向社会,成为游僧。他们需要为自己的这种游荡乞求的传教方式找到佛理上的支持。流民与游僧物质上一无所有,根本无力改变当时的现状,要解脱困苦唯有指向内心。楞伽宣扬“一切佛语心”,强调以心为本,005敦煌石窟艺术全集主张向内心求解脱的修行方式,楞伽自然成为他们所愿尊奉的重要经典。此外,当时的流民蓄徒聚众,从山野到城邑,游止不定,楞伽强调游化,倡导在乡野修行,“宴坐山林”,无疑为这种游化行为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也是游僧选择奉持楞伽的重要原因。当然,正是由于楞伽主张游化,游僧们为实行楞伽的主张,便在社会上四处游化,反映了一种为行动寻找理论、以理论指导行动的双向互动关系。这些信奉楞伽的游僧被称为“楞伽禅师”。当时南方战乱较少,北方的楞伽禅师大规模地向江淮、东南、岭南等地区移动,他们在游化中吸引更多的信徒,在社会上的影响日见扩大及至隋唐,社会趋于稳定,客观环境的改善使得游化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楞伽禅师道信(公元579~651年)便在黄梅双峰山定居下来,提倡禅务并重,在固定的地方既修禅又耕作,自给自足。由此,作为一个宗派,禅宗的雏型开始出现。到五祖弘忍时代,这个隐居山林三十余年的黄梅禅僧团,公开于世,并迅速发展,此时金刚经成为禅宗传法的主要经典。公元676~796年间禅宗分裂为南北二派,南宗领袖慧能重金刚经;而与楞伽思想相近,宣传诸法空寂、本无生灭的思益则为北宗神秀等所宗要。有唐一代,禅宗势力遍及全国,楞伽、思益、金刚经、密严等这些在心性修养方面更全面、理论体系更精致的经典在禅宗中的地位渐隆,被广泛信奉。密严所强调的“观行”、“正定”禅观,就深为敦煌著名禅师摩诃衍所重。二、禅宗在敦煌的传播与兴盛禅宗由内地传入敦煌,重要传播者之一为著名禅师摩诃衍。唐开006···试读结束···...

    2023-02-20 石窟艺术 画卷图片 石窟艺术 画卷图片大全

  • 楞伽现代读》东方桥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楞伽现代读》【作者】东方桥著【丛书名】传统经典现代读【页数】362【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11【ISBN号】7-80622-962-0【分类】楞伽-研究【参考文献】东方桥著.楞伽现代读.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11.图书目录:《楞伽现代读》内容提要:《楞伽》是释迦牟尼在楞伽山向弟子们的宣讲记录,以说理通彻、朴实无华著称。这本《楞伽现代读》不仅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对该经典的全部内容进行归纳与解析,而且还在其间穿插了许多掌故传说等相关知识.《楞伽现代读》内容试读第一章佛语心传话楞伽我们人类从自然现象的变化中,确知万物的变化皆无“自性”,一切人为的法也无自性。它们只是在变化流失,回归道体;一切出于道体,一切皆回归道体。你知道《楞伽》在说什么吗?请你看一看你自己,看看这个变化的世界…有不变的吗?那不变的是什么?呢?相传达摩到了嵩山少室山之北麓五乳峰下的少林寺,在寺后山中找到一个天然石洞,便在洞中“九年面壁而坐”。因达摩面壁时间长久,面壁身形摄入石中,衣褶仿佛全有,故此洞有“面壁石”,又叫做“影石”。九年,是一个漫长的数字,这可能是我们中国有学问的人想出来的吧?《易》曰:“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用九”,在释学上讲有“大乘”的气象。什么是释学的“大乘”?《法华》上说:“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悯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下,而度脱一切,是为大乘。”达摩跟他老师学习“大乘”教义,东观中国有“大乘”气象,于是立志东渡教化。是以“用九”以待来者,同时亦正是振兴印度佛教的衰微也。一等九年,他在等谁呢?二等一个不受人欺的人5达摩面壁默坐在少林寺里。有一天,有一个人问他说:“请问您来到我们中国为的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我在寻找语心一个‘不受人欺的人’,我在等他。”这个“不受人欺的人”是谁呢?谁能做到呢?事实上,我们没有一个人不是不受人欺的人;甚至于自己也欺自己,竟把伽自己欺得死死的,一直欺到死还不知道自己在欺自己。要是有一个人,他能做到“不受人欺,又不欺人”,那该是一个什么人呢?有谁能做到?你能做到吗?三洛阳一少年就在我们中国河南洛阳香山,有一个少年,他姓姬名光。据说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喜欢读诸子百家,尤其喜爱老子《道德经》,以及《庄子》,可说是一位博览群经的少年。但他楞伽现代读6甲图中合绝世宗师···试读结束···...

    2023-02-20 epub电子书资源网 epub电子书下载

  • 楞伽》董国柱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楞伽》【作者】董国柱著【丛书名】佛教十三经今译【页数】425【出版社】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03【ISBN号】7-207-03989-1【价格】19【分类】楞伽(学科:译文)大乘-佛经佛经-大乘【参考文献】董国柱著.楞伽.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03.图书目录:《楞伽》内容提要:《楞伽》内容试读楞伽阿跋陀罗宝经卷一一切佛语心品之一题示本第一卷,“佛语心品”,即诸佛所说的心法,品,即品类。是诸佛敢心之义。也就是说,这部的核心是佛讲心,是究心的经典。在本卷中,首先由大慧菩萨发问,他是用偶(领诗)的形式提问的,一共提了一百零八个问题(实标超过这个数)。中心是围绕识(心)展开的,其如什么是识?以及与识有关连的问题,例如识的相(现豪)、何者为“现识”,何者为“分别识”,这二识之问又是什么关桑,以及如何达到真识等。第二是对其他学派宗我理论的矫正,虽然这方面在本中不占重要位置,但却是引起思辨的发端。第三是如心意识的状态、作用,如何离心意识达到觉悟自心而渐次入于成佛之道。第四是关于二无(人、法无我)与顿渐法门。第五是有关两种声闻、常不思议的大乘佛乘以及五乘种性、一阐提的分别。第六是五法三自性,它是本卷的核心问题,也是佛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围绕五法三自性二无我等有关空、无生、离自性等都做了详细地说明。但是大慧这一百余问远远超出%,上面所列范围,天上地下无所不包,大有爱国诗人屈原天问的声势。经文如是我闻(一)。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二).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三).与大比丘僧(四)。及大菩萨众俱(五)。从彼种。1·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六)。无量三昧自在之力(七)。神通游戏〔八。大慧菩萨诃萨而为上首(九)。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一)。善解其义。种种众生(十二)种种心色(十三).无量度门(十四)。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十五)。究竟通达(十六)。经文注(一)如是我闻:佛经的开卷语。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传经说法依靠口授相传,佛经形成经文,都为后来弟子整理而成,类同于我国孔子的《论语》也由其弟子编纂成书的相似。佛在灭度前,阿难等问佛四事,其中一事就是问每前用何字,佛说,每加“如是我闻”,证明是佛亲口所言,故每开卷,皆加“如是我闻”,这是佛生前同意的,“如是”代表佛说,“我闻”则指此的整理者阿难。又,“如是”为信顺之词,信,相信、顺从之义。信则如是,不信则说不如是。无大小,信则能从之而入,不信则不能入。其次加“如是”二字,也有别于外道,因外道经卷也有开卷语“阿伛”(无之义)二字,故放“如是”二字加以区别。“如是我闻”有四种特殊作用。一解众人疑惑。二遵佛嘱,希望按此去办,即遵佛嘱托。三息争论,不因怀疑真伪而争论。四异外道。佛所说经,都含六成就。“如是”代表信成就。“我闻”代表闻成就,(余四成就为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二)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一时”,即六成就中的时成就。“一时”,不是确指某时,即表佛在讲经时。佛,梵文全称佛陀,略称为佛,译为觉,能自觉,又觉他,觉行圆满,即为佛。凡夫无此三觉,二乘人只能自觉而不能觉他,菩萨有此二觉,但觉未圆满,只有佛三觉具足。佛指释迦牟尼。·2·“楞伽山”,(见《略说》注)此即佛说经处,故为处成就。(三)庄严:佛教名词,表示佛的仪则庄重严肃。庄严有数种,庄严乃以功德所成,故称功德庄严等。恶也有恶庄严,即以恶业为庄严者。(四)大比丘僧:“比丘”,又名必(音必)刍,为出家受具足戒(比丘、比丘尼戒律之通名称具足戒)者之称,男日“比丘”,女日比丘尼(又称必刍尼,尼者,女也)。“比丘”,又称“乞士”,意谓,上乞于佛法,下乞于食,上乞法以练神,下乞衣食以资身。只有比丘可称乞士,一般讨饭人是不能这样称呼的。比丘有四义,这是比丘第一义,另三义是怖魔(即使邪魔外道感到恐惧)、破恶、净命。比丘上加“大”字,称大比丘表示非一般比丘。“大”,佛教名词,梵文名摩诃,么贺,译为大。大有几层意思,一说它自身广大,一切皆可周遍包含。二是胜义,胜就是最,超过一般。三是妙义。四是不可思议。称大比丘,一般指修持很高,达于罗汉果位以上者。僧,僧众,三人以上称僧,一人不能称僧。(五)菩萨:全称菩提萨埵,旧译(唐以前翻译称旧译,唐以后称新译,一说以罗什为代表的称新译)大道心众生,道众生等。新译日大觉有情,觉有情等。菩萨又称开士、高士、大士等,“菩提”,译为觉、无上道。萨垂,为有情、大心、勇猛精进。即以无上大道之觉,行于对众生的有情,而发于成佛大心,勇猛拯救众生,利人利他而获大果即名菩萨。菩萨是中国人习惯的简称说法。俱,是共同义。(六)大慧菩萨摩诃萨:大慧,梵文名摩诃摩底,因其问答无穷尽,故称大慧。他今天是首位,叫“对扬主”,即在佛法会,对佛问答,以发扬佛所讲法道理,佛也以他为代表而说法,所以又称为“对告众”,对摩诃萨说的事对他而说,请他转·3·以告诉大众之义。摩诃萨,全称为摩诃萨捶,摩诃译日大,萨垂,译为众生,或名勇心,与菩提萨埵同义,即菩萨的梵文通称。(七)三昧自在力:“三昧”,旧称三摩地,译为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疑心。所谓定,指心定一处而不动。所谓“正受”,即正接受所观(照)之法。调伏急暴,使心直不散,这叫“调直定”。使心正而行合乎法的归依,叫“正心行处”。息结攀援执著,而使心凝结,叫“息虑凝心”。“三昧”,就代表了这些内容。一般也略说一字“定”,亦可。“三昧”不仅是佛教的重要名词,也是佛教的重要内容,修佛“三昧”是修法的主要途径,是禅定的成因。如将上述“三昧”内容加以分别,可分为五种,称“五种三昧”。一毗卢遮那三昧(毗卢遮那,或译“遍一切处”或译“妙究竟”)。二观自在三昧。三秘密王三昧。四净天眼三昧。五普眼三昧。这五种“三昧”,统由一个方法加以统帅,就是心定。“自在”,佛教名词,进退无碍为自在,又心离烦恼的系缚,通达无碍为“自在”。“自在”有二种、四种、五种、八种、十种之别。“二种自在”为,一观境自在。即以佛正智,照了真如之境,能通达一切诸法,圆融自在。二作用自在。即能照了真如之境,能起身说法,化诸众生,圆融自在。“四种自在”,即是在菩萨得十地(菩萨修行的十个阶位,待后注)中所得的自在。“五种自在”,一寿命自在。菩萨得身,不计寿命长短。二生自在。菩萨为度众生,处天不乐,去地狱不苦。三业自在,菩萨修万行、或现神通所行所作。四觉观自在(粗心为觉,细心为观)。修禅定中之思惟。五众具果报自在。菩萨因行深广,果报殊胜,一切自然周备,而心无染碍。“十种自在”,一命自在。寿命4。灾灌顶这二种常用。佛教专有《佛说灌顶》十二卷。(十一)境界:佛教名词,自已势力所及或达到之境,以及所证所得的果报界域、范围、区域凡此类都可称为“境界”。佛教有境界相(亦名现相)与境界般若(一切诸法为“境界般若”)等。境界在经典及其讲疏一类的论著中,是经常出现的名词。(十二)种种众生:“众生”梵文称“萨埵”、“仆呼善那”,新译为“有情”,旧译为“众生”。众生有三个含义:一众人共生之义,因为众生中包括天人及各十一种类生命,大家同生一世间,故日共生。二是指以众法假和而生(按佛教观点,众生都是诸法,及四大地、水、火、风和合才有),不是单一条因素的产物,故名众生。三众多之生死,因为众生经历众多无数劫的生生死死,所以称众生。“众生本性”本为真如法性,即具本觉佛性,与佛、菩萨同,但因受无明烦恼所缠,在众生世间,隧波逐浪,沉升飘流,生来展转于生死旋祸中,有三十虚安不实相(即“以无为有、以假为真的三十种虚妄表现)遂使本性真觉湮没,故名众生。(十三)种种心色:按照佛教理论,心至少在六种以上(详后注),色的种类更多,一切有形有质的物质,以及无形无质看不见的精神意识活动所产生的现象,都为色,故说种种心色。(十四)度门:度,度已,度人,门,法门。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有八万四千对治法门,故说无量度门。(十五)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五法”有种种,分为相名五法、事理五法、理智五法等。事理五法为,一心法。二心所有法。三色法。四心不相应法。五无为法(“心法”,亦即“心王”,因一切法自心生,故称“心法”为法之王。6···试读结束···...

    2023-02-20

  • 楞伽》赖永海释译;星云大师监修|(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楞伽》【作者】赖永海释译;星云大师监修【丛书名】中国佛学经典宝藏【页数】308【出版社】北京:东方出版社,2017.01【ISBN号】978-7-5060-8543-4【分类】大乘-佛经-《楞伽》-注释-《楞伽》-译文【参考文献】赖永海释译;星云大师监修.楞伽.北京:东方出版社,2017.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楞伽》内容提要: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无常品第三之一、现证品第四、如来无常品第五、刹那品第六等。《楞伽》内容试读题●●解●《楞伽》,七卷,十品,于阗(今新疆和阗一带)僧人实叉难陀于唐久视元年(公元七OO年)译出,全称《大乘入楞伽》。此《楞伽》在中土凡四译,现存三本,均收入《大正藏》第十六卷中。其一是刘宋元嘉二十年(公元四四三年)由印度僧人求那跋陀罗译出,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四卷,四品,但品名均为《一切佛语心品》,分之一、之二、之三、之四。此译之特点是比较质直,“语顺西音”,“文辞简古”,以至于“句读有不可读”,遂使“髦彦英哲,措解无由,愚类庸夫,强推邪解”(详见西门寺法藏撰《人楞伽心玄义》。大正三十九·页四三O),故未能得到弘传。题解003其二是北魏宣武帝延昌年间由印度僧人菩提流支译出,全称《入楞伽》,十卷,共十八品。鉴于求那译本之简古晦涩,菩提流支在翻译此本时力求畅达,故“加字混文”,“或致有错”,“遂使明明正理滞以方言”(同上),如把“阿赖耶识”与“如来藏”截然分开,称“如来藏识不在阿赖耶识中”等,就与原意多相背离。现奉献给读者的这部《楞伽》,是唐译本,译者署名是实叉难陀。实际上,西域僧人弥陀山、大福先寺僧人复礼等对此之翻译用力颇勤。据有关资料记载,实叉难陀刚译出此之初稿后,未来得及再作审校对勘,就奉敕回西域了,后由“尤善《楞伽》”之西域僧人弥陀山“奉敕共翻沙门复礼、法藏等,再更勘译”(同上)。由于此译本几经校勘,加之采用以梵本对照前两个译本的方法,因此,义理方面较前二本更准确、完备,文字之表述也更加通畅、流利,受到佛教界的一致肯定和推崇,或曰此译本“文敷畅而义昭然,直使后来,力不劳而功必倍,当时称为大备”(宝臣:《注大乘入楞伽》卷一。大正三十九·页四三三)。或曰“若论所译文之难易,则唐之七卷,文易义显,始末具备”(宗泐、如玘:《楞伽阿跋多罗宝注解》卷一。大正三十九·页三四三)。正因为这样,本书选择唐译七卷之《大乘人楞伽》为底本。在具体版本上,本书采用金陵刻处本。004楞加此《大乘入楞伽》,正如名所显示的,是一部大乘经典;“楞伽”二字,系梵音,意译为“难入”。所谓“难入”者,原指摩罗耶山陡削险绝,为常人所难到;楞伽城本无门户,非神通者不可入。今以处表法,譬喻此乃是微妙第一了义之教,非大乘利根之人,不可得入。此楞伽城城主罗婆那王请佛往楞伽城说法为引子,以大慧菩萨问法为契机,引出如来之宣讲佛法。所讲佛法之大要者,无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而所有这些,又不外乎一心,能究此心,即能到达自证圣智所行境界,故宋译之各品皆冠之以“一切佛语心”。就思想内容说,《楞伽》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统合大乘佛教的空、有二宗。如果说,作为《楞伽》“大要”之一的“二无我”显然属于大乘空宗的基本思想,那么,构成此“大要”的另两个重要方面一“八识”“三自性”,则无疑是传统佛教瑜伽行派的基本教义。在阅读《楞伽》的时候,人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形:此一方面反复论述世间万有、一切诸法、种种名相,都是假名安立,如梦、如幻、如乾闼婆城,是人们妄想分别的结果,教导人们要远离有无、断常等虚妄分别见。另一方面,此又一再指出,所谓如梦、如幻,绝非一无所有,认为如果视诸法如梦、如幻为一无所有,题解005那就会陷入外道的断灭之见,明确指出:“诸法无我,非无如来藏法身常住之性。”(卷五。以下引文凡出自《楞伽》者,不再注名,只注明第几卷。)要求人们在断除对一切外境外法的虚妄分别见同时,必须以“正智”去观察、思维、认识、体证此各种现象背后的真常实性,即“如来藏法身常住之性”,甚至于说“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怀增上慢”(卷四),当大慧菩萨问及为何不说“寂静空无之法,而说圣智自性事故”?佛说“我非不说寂静空法,堕于有见”,而是“于寂静法以圣事说”。所谓“于寂静法以圣事说”,亦即把诸法之无常与如来之常统一起来,把“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统一起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楞伽》认为:由于众生无始时来,计着于有,为了使众生听了之后“不生恐怖,能如实证寂静空法,离惑乱相,入于唯识理,知其所见无有外法,悟三脱门,获如实印”(卷四)。所以如来随机说法,于空寂法以圣智自性说。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此把“空”与“有”、“寂静法”与“唯识理”统一起来了。《楞伽》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把“如来藏”与“阿赖耶识”也巧妙地统一起来。在传统佛教中,“真如”“如来藏”“阿赖耶识”三个概念之义蕴、内涵是不尽相同的。所谓“真如”乃指诸法之本体;而“如来藏”则006楞加···试读结束···...

    2023-02-20

  • 《《楞伽》白话译注》(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逸尘白话译注|(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楞伽》白话译注》【作者】(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逸尘白话译注【页数】306【出版社】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12【ISBN号】978-7-5608-5319-2【价格】32.00【分类】大乘-佛经-《楞伽》-译文-注释【参考文献】(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逸尘白话译注.《楞伽》白话译注.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12.图书封面:《《楞伽》白话译注》内容提要:《楞伽》较完备地体现了佛教的重要理论体系,对中国禅宗的出现,有着巨大的影响。本书结构仍遵从原。只分四卷,不另立章节,每卷均名佛心语品,以免割断佛义而致误解。《《楞伽》白话译注》内容试读楞伽(白话译注)第一卷1尽普烛9唔N1岁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楞伽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河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河萨而白话译注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第卷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注释】楞伽:本是斯里兰卡山名,佛于此地讲经,故用为名。楞伽意译为不可往、难入之义。《楞伽》为说佛自证境界,非凡愚可入。3宋:指南北朝时期刘裕所建立的刘宋(420477年)。求那跋陀罗:中天竺人,印度高僧。公元436年(刘宋元嘉十三年)来中国弘法译经。【白话】如是我闻,此时佛住在印度南面海上之楞伽山顶,满布各种宝花,山顶显得分外庄严。与功德高尚的大比丘僧众和大菩萨们在一起。他们从各种不同的佛土来。是大菩萨们无量禅定自在之力,神通变化已达到无碍的境界。大慧菩萨摩诃萨居于他们的首位。一切诸佛用手为他灌顶,他通达而善解一切法惟是自心所现之深义。为度种种众生,皆观其心色的不同,而以无量度化之法门,各随其类,于十方佛土中普遍示现。于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等法,均已究竟通达。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坐而起,露出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白话】这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一同到诸佛刹土弘法度生,也来到这里。承蒙诸佛的威力加持,他从座中站起来,露出右肩,右膝跪在地上,合掌恭敬地以偈语的形式来赞颂如来:楞经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白话译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注释】断常:断见和常见,为五恶见之第二,均为外道邪见。断见为断灭之见,认为有情类的身心,一旦死亡,即一无所有,完全断绝。常见则反之,认为有情类的身心常住不灭。尔焰:梵语Jeya,所知。又名智母、智境。五阴等法能生智解,故名智母,为智所照,则称智境。生智的境界叫尔焰地。涅槃:梵语Nirvaua,般涅槃的略称。灭生死之因果,度生死之瀑流。故又译为灭度,或寂灭、圆寂、解脱。涅槃四:灭诸烦恼,名为涅架。离诸有者,名为涅聚。圆觉说: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贤首经略疏说:涅槃,此云圆寂。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名寂。觉:梵语Bodhi。旧译为道,新译为觉。觉有觉察、觉悟两义。觉察是指察知善恶,觉悟是开悟真理。【白话】世间万法如果离开生灭诸相,就像虚空乍现的花一样,用佛智照了,有无二相皆不可得,为怜阀众生迷物执妄,故而兴起大悲之心,令其离于有无虚妄之法,而证得法身。一切法就如梦幻一样,是远离心意识的,用佛智照了,有无二相皆不可得,不过是相和用的显现,悲阀世人的愚迷,而兴起大悲之心,广为济度,令见实际。佛已远离于断见和常见了,了知世间一切都恒如梦幻。以佛智照楞伽(了,一切诸法既非绝对的有,亦非绝对的无,为怜阀众生而兴起大悲之心以度化之。译注佛已证得人无我与法无我,已断尽烦恼障和所知障,已内证此二障第卷皆因妄想分别而生,它们的自性本来是了然清净的,因此悲悯世间的愚迷,生起大悲之心而来化度众生。一切诸法本无生灭,本无寂灭可求,更无有证入涅槃之佛,亦无在涅槃中之佛。也从来没有一尊佛是入于涅聚的(因佛已证得一切法皆自性涅槃,不需再证入涅槃),佛已远离能觉和所觉,在自性真如中,既·无所觉境界,亦无能觉本体。因此佛境界的是有是无,是二边之见,都应远离。佛以寂静之心观诸法,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如是则能远离虚幻生灭之相,证得无生灭。这也叫做不执取一切法,不取故不有,于是今世后世皆得法身清净。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世间解之士,闻彼所说偈,观察一切众,告诸佛子言: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注释】咨:咨询,商议,请教。世间解:佛的十个名号之一。谓佛对世间一切事物法性因果无不解了。【白话】这时,大慧菩萨说完了赞佛的偈语,便作了自我介绍:我的名字叫大慧,为了通达大乘佛理,今以一百零八个问题,恭敬地请教最尊贵的人中之最高明者。佛听了大慧所说之偈,巡视了在场所有人,告诉诸位佛子说:你们子1这些佛的弟子,今天任凭你们提问,我当为你们讲,佛证得的自觉圣智境界。话译注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所听,顶礼佛足,合掌恭敬。以偈问日: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云何见痴惑?云何惑增长?何故刹土化,相及诸外道?云何无受次?何故名无受?何故名佛子?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何等禅境界?云何有三乘?惟愿为解说。6缘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云何俱异说?云何为增长?云何无色定?及以灭正受?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注释】无受次:无觉无受,亦无次第。【白话】这时大慧菩萨承蒙许他提问,在佛足前跪拜顶礼,合掌恭敬地用偈问道:如何才能清净心中的妄念?为何心中的妄念老是相续不断?如何才能断除心中的痴惑?为何会起无明之惑而且不断增长?什么原因才能化生出种种佛土、种种物相和种种外道?如何才能达到无觉无受的寂灭境界?如何才称得上无觉无受呢?具有什么条件才能称为佛子?解脱了又到什么地方去?迷时谁束缚了你,悟时谁解脱了你?···试读结束···...

    2023-02-20 楞伽经注释 楞伽经 译文

  • 楞伽》谈锡永导读|(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楞伽》【作者】谈锡永导读【页数】280【出版社】北京:中国书店,2009.04【ISBN号】978-7-80663-665-7【价格】358.00【分类】佛经-研究-佛经【参考文献】谈锡永导读.楞伽.北京:中国书店,2009.04.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楞伽》内容提要:《楞伽》,或《入楞伽》,佛教经典。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Lakāvatāraūtra)。Laka是斯里兰卡岛的古名,Avatāra意为“入”、“降临”或“下凡”。意为释迦牟尼佛降临楞伽岛所说之。梵文原本系印度笈多王朝时期出现的中期大乘佛典之一等。《楞伽》内容试读第导读第一篇导读·第一章《楞伽》异译一3一第一章《楞伽》异译在汉地,《楞伽》一共有四个异泽的本子。兹分列如下:(一)北凉·昙无谶(Dharmaraka)译,传为四卷,今佚。(二)刘宋·求那跋陀罗(Guahadra)译,名《楞伽阿跋多罗宝》,四卷。(三)北魏·菩提流支(Bodhiruci)译,名《入楞伽》,十卷。(四)唐武后时实叉难陀(Sikaada)译,名《大乘入楞伽》,七卷。北凉译本约译于公元412年,至迟不超过433年;刘宋译本译于元嘉二十年,即公元443年。由这两个译本,可见公元5世纪初本即已流入汉地,是故学者谓本的结集年代,可能是公元3世纪末期的事,应可相信。也即是说,本实为继承《般若》系列、《涅槃》系列的经典,结集时期比说“唯识”的《解深密》系列经典略早,而无著、世亲两位大师的出生,则应该更为稍迟。北魏译本与唐译本,内容跟刘宋译四卷本不同。最重要的分别是,北魏及唐译本在的开头,多了一篇《罗婆那王劝请品》(北魏译名《请佛品》),末,又多了一篇《陀罗···试读结束···...

    2023-02-20 楞伽经epub 楞伽经原文

  • 楞伽注释》王树海注释;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楞伽注释》【作者】王树海注释;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丛书名】佛教文化通俗读物丛书【页数】213【出版社】长春:长春出版社,1995【ISBN号】7-80604-270-9【价格】$6.50【分类】大乘-佛经(学科:注释)佛经-大乘(学科:注释)【参考文献】王树海注释;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楞伽注释.长春:长春出版社,1995.图书目录:《楞伽注释》内容提要:《楞伽注释》内容试读举摄水过符共三件指来崇道证限巴宝法:指好限消吧是目保的京县源数了当号庆二从拉日向兴竿依为,四州,所些用进避8号西。量液洛诗以问:海楞加经卷一之上,计深宋(南朝)求那跋多罗0译容因山出,本到立样出火并罗产成险管数品只处家出具,丑@【原文】…人大《旺张明,欲药珠装具:骑哈圈一切佛语心品②如是我闻⑧。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④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⑤与大菩萨⑧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河萨⑦无量三昧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⑧,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尔时大慧菩萨摩河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祖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注释】①求那跋多罗:天竺(今印度)僧人。南朝宋文帝时,乘船海路到广州。宋文帝派人把他迎到当时的首都建康(今南京),对他非2楞伽注释常崇敬。后来他演讲华严经,并翻译了这本《楞伽》。②佛语心品:即佛所说心法。此论及的心法有四种,即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些心法就是本的纲目。③如是我闻:佛经开卷语。佛教传说,佛灭度后,诸弟子结集佛说,阿难为佛侍者,听到的最多,所以推他首唱,他用这句话开头。如是,指中的内容;我闻,阿难谓闻之于佛。意思就是我闻佛说如是。④楞伽山:山名,在狮子国(又名师子国,古称锡兰岛,即今斯里兰卡)境内。靠近海滨。楞伽是宝物名,又有不可到、难进入的意思。此山因有楞伽宝得名,又以险绝、常人难入而得名。相传佛在此演说本。⑤比丘:是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男性称比丘,女性称比丘尼。⑥菩萨:具名菩提萨埵,即求道之大心人,总名求佛果之大乘众。⑦菩萨摩诃萨:即菩萨。⑧无量三昧:无量,多而不可计量。三昧,心正于一处而不动。⑨手灌其顶:即灌顶。佛教一种仪式。用水洒头部,以宣明受灌者出类拔萃的修行。【简说】佛曾在楞伽山顶讲经,大慧代表众听进的各位比丘和菩萨向佛提问。这一部分介绍了当时聚会的盛况。大慧是一个有很高修行的僧人,对于佛法有很深的体悟。所以他能够代表众人发言。下面文中的这段偈语,就是他向佛提问前所说的一段赞美之辞。继这段偈语之后的另一部分偈语,则是大慧的提问。楞伽经卷一之上【原文】南买员型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①。具,买《总代智不得有无,而生大悲心②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母一图情两,土百智不得有无,而生大悲心。流》摩妈件过远离于断常④,重陆减想世间恒如梦。训國,”单元而正中绿人状智不得有无,而生大悲心。之设知人法无我③,烦恼®及尔焰”。后背空中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雌件由诚阳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阳:无有涅槃佛,买远离觉所觉⑧。学心飞册华若有若无有,是二俱悉离。:4正子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西分天数,习下湿下站月保限主爱下生女得,界贸的克自塑,火天品定保1圆酒【注释】①空华:即空中之虚幻的光华。眼睛得病就容易有幻觉,像是看到了空华。在这里用空华来比喻妄心所计的各种相本来是没有什么实体的。②大悲心:即想要拔除一切众生之苦的心。悲,愿救他人之苦。佛菩萨的悲心广大因此称大悲。③心识:心与识的合称。小乘俱舍佛法认为心和识是一样的,是同体异名。大乘佛法认为心和识是有区别的。唯识宗认为心有自性清净心和虑知心两种,但识有很多种。④断常:断见和常见。断见,有情的身心,限于一期而断绝之楞伽注释见,称为断见。反之,身心共常住不灭之见,就是常见。断常二见,总称为边见,是五种恶见之第二种。⑤无我:又称非我、非身。三法印之一。佛教根据缘起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住而主宰的“自我”(灵魂)存在。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自生,而是种种要素的集合体,不是固定不变的单一的独立体,而是种种要素刹那依缘而生灭的。在这样的集合体中,没有常住不变的“我”,因此称“无我”。无我又分两类:人无我、法无我。人无我认为人是由五蕴假和合而成,没有恒常自在的主体一我(灵魂);法无我则认为一切法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没有常恒的主宰者。⑥烦恼:即烦恼障或称惑障。也就是人法二执。⑦尔焰:梵语音译,即智慧。又被称为智障。⑧涅槃:意译为灭。灭度、寂灭、解脱、不生、圆寂等。佛法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含义有多种:息除烦恼业因,灭掉生死苦果,生死因果都灭,而人得度,故称灭或灭度;众生流转生死,皆由烦恼业因,若息灭了烦恼业因,则生死苦果自息,名为寂灭或解脱;永不再受三界生死轮回,故名不生;感或不尽,德无不圆,故又称圆寂;达到安乐无为,解脱自在的境界,称为涅槃。⑨觉:梵语是菩提,又译为道,有觉察和觉悟两义。觉察,察知恶事。觉悟,开悟真理。所觉,觉察或觉悟的结果。①牟尼:即释迦牟尼,佛祖名。牟尼,梵语音译,意为寂默。【简说】这一部分是大慧赞佛的偈语。盛赞佛的解脱及其大智慧。佛又是在哪些方面修行而得解脱的呢?息除断见常见,烦恼业因,灭掉生死苦果,通达于人法无我,因此得以证到安乐无为的解脱自在的境界。同时也称赞了佛济度楞伽经卷一之上5世间众生出离苦海而达于佛法境界的大慈大悲之心。【原文】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世间解之士①,闻彼所语偈,观察一切众,告诸佛子言:汝等诸佛子②,今皆恣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⑧【注释】①世间解之士:这里即指佛。世间解,佛十号之一。因为具有一切智,彻底了解万法的本源,故称其为世间的解脱者和解惑者。②佛子:众生受佛戒,故称佛子。③自觉境界:大慧的一百零八个问题其实都是佛所能亲证之法,故谓之“自觉之境界”。【简说】大慧说完赞佛的偈语后,自我介绍了姓名。同时又提出要向佛提出一百零八个问题。佛答应了他的要求,并说要为他和其他诸佛子详说佛法的精义。【原文】尔时大慧菩萨摩河萨承佛所听顶礼佛足,合掌恭敬,6楞伽注释以偈问日:大大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①?文息云何见流惑②?云何惑增长?何故刹土®化,相@及诸外道⑤?云何无受次?何故名无受©?何故名佛子?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⑦?何等禅境界@?云何有三乘⑧?唯愿为解说。缘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云何俱异说⑩?云何为增长?云何无色定®?及与灭正受⑧?云何为想灭?年过“何因从定觉?【注释】①云何:为什么,怎么。念:“净其念”中,“念”为妄念,因此要净除它。“念增长”中,“念”为正念,因此要问如何去增加它。②见痴惑:识见陷于痴惑之中。见:识见,知见。③刹土:刹,梵语音译,土田、土地的意思。刹土,梵汉两词并列,即国土。④相:佛家名词,相对于“性”而言。相,即一切事物外现的现象状态。如火的焰相、水的流相等等。⑤外道:不修佛法而信仰其他宗教的人。⑥无受:即无相。代指无相法,诸法中的一种。次:次第、顺序⑦解脱:脱离束缚而得自在,也就是解惑业之束缚,脱三界之···试读结束···...

    2023-02-20 丛书epub 丛书epub下载

  • 《唯识所依三种合刊(藏要本影印):解深密楞伽、大乘密严》歐陽竟無編|(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唯识所依三种合刊(藏要本影印):解深密楞伽、大乘密严》【作者】歐陽竟無編【丛书名】唯识学丛书【页数】380【出版社】武汉:崇文书局,2020.10【ISBN号】978-7-5403-5749-8【价格】158.00【分类】唯识论-文集【参考文献】歐陽竟無編.唯识所依三种合刊(藏要本影印):解深密楞伽、大乘密严.武汉:崇文书局,2020.10.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唯识所依三种合刊(藏要本影印):解深密楞伽、大乘密严》内容提要:藏要本的唯识学经典著作是欧阳竟无师生二十多年的努力校勘而成,已成为全世界唯识学研究最权威的汉语底本。本书影印藏要中唯识学所依据的三种根本性经典,包括《解深密》《密严》《楞伽》,以期为学术研究提供最好的底本。《唯识所依三种合刊(藏要本影印):解深密楞伽、大乘密严》内容试读解深密經藏要第一輯第六種學院校刊月支那内十人年九中華民國序品第一解深密經品目解深密品目此體為阿毗達磨體但集經律一切法義都以類萃而染泽不淆此體為摩咀理迦垂給者阿毗達磨之所出也論有二體二百二法門種種刊定佛時軌式大小成依解深密經攝大乘論為無著學窺基有言經中之論阿毗達磨經解深密經是舞大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地波羅蜜多品第七分别瑜伽品第六無自性相品第五一切法相品第四心意識相品第三勝義諦相品第二三六者了義經義無性有上二時說經為不了義自性無上三時說經乃為了義七者非有情根性差别亦無五者事法義法界理趣乘無差别非聖道事法上中下亦無姜說三無性非三自性亦無四者種姓義三乘有情共一妙道安聽涅梁而言一乘其相亦無二者唯識義恐分别執我不演陀那非此識亦無三者法相義依相生勝所作事品深義密意之解玩其義者一者幻有義有為無為決定無寶非分别所起智分詳談三身此經則十二分别法身功德大覺大果無住澄梁如是以讀如來成地見彼修差别夫是之謂菩薩行如是以讀分别瑜伽品地波羅蜜多品攝論彼果切法相品無自性相品攝論以四尋四寶人所知相以六波羅蜜見彼人因果以勝義境入識唯識學三性法相學之世俗境合之以讀勝義諦相品心意識相品一佛二十一德又盛開十三事菩[十大合之以讀序品無二超思非一異福一味之其義境行果三讀其文者攝論泽土引菩薩藏百千契經序品十入相舞論法釋引體解深密經者經中之摩妇理迦也應以境行果三讀其文而以深義密意之解玩四解深密經品目非一然龍樹智論觀真人先有無量布施持戒心柔結薄然後得空邪見人但以億深人二徒科形式修習熱一深人者數息持名乃至般若三三三昧唯識四尋思種種言音為大王路是顧可以粟教而别行方便也哉晚近學定有二大弊一執定一門尼而說赵法四曰首楞發名决定行其於說法亦名御吼因地修雪果地功德督以二曰集福王聞法善巧十王大業以大其用三日賢守大無量總任持不失以陀羅學是亦可以知所止矣大乘有四三味攝赵一切一曰大委光小大無量經光孔世義三義以知其羲曰緣總為智緣别為見曰緣總止觀人地通達初業菩薩亦堪髓惟名緣别法緣一切契經隨順真如小大無量各緣總法曰五相知法十相五義四且要之作者也目依法為住曰於經善達思得輕安名奢摩他曰緣别契經所受思菩薩舉足下足在十法行此經分別瑜伽品者乃瑜伽師辣釋瑜伽習差别至精二十九事調伏七相本母十一相義多聞熏習如理作意是無著學最初方便地前知法知義義人者佛地二愚及重義九者精進福论一切義十者契經四事九事五不哀哉乏資糧中無主伴後缺賅舞莽莽蕩蕩覆轍喪輪呼無將伯殃禍甚矣乃猶不悟為定近門世親六門亦傳作具而别有作業定固在彼不在此耳冥行孤往者流初式修習者但舉止捨瞑目趺坐豈知龍樹舉止捨修小以為近大以為還反以戎慧就勝說此曰於三性中都無所得是則名為總空性相是故非可轨一而不通也形地行六度行通達唯識此經瑜伽屬在聞思然曰有十種相空能除遣曰空治一切想分别邪心取空瑜伽師地種姓發心自利利他覺分無量而後四尋四實加行人六···试读结束···...

    2023-02-20 楞伽经 唯识宗 楞伽经唯识论 讲得好的

  • 《中国石刻书法精粹 冈山入楞伽》赖非|(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石刻书法精粹冈山入楞伽》【作者】赖非【丛书名】中国石刻书法精粹【页数】77【出版社】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9.03【ISBN号】978-7-5330-7364-0【价格】108.00【分类】汉字-法书-作品集-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代-石刻-作品集-山东-魏晋南北朝时代【参考文献】赖非.中国石刻书法精粹冈山入楞伽.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9.03.图书封面:《中国石刻书法精粹冈山入楞伽》内容提要:山东北朝佛教石经分布于泰山、铁山、岗山等二十一座山上,字大如斗,被康有为誉为北朝书法的三大宝库(一曰龙门造像,一曰云峰刻石,一曰摩崖刻)之一。在书法史上享有极高声誉。三十年来,山东省石刻博物馆对这批资料进行了全面科学考察,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遗憾的是书法临习单行本则一直未曾印行。应广大书法界人士的强烈要求,我社推出《中国石刻书法精粹》四种,以推动我国书法艺术发展走向新区域、新高度。《中国石刻书法精粹冈山入楞伽》内容试读2图E6···试读结束···...

    2023-02-20

  • 《入楞伽》强梵畅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入楞伽》【作者】强梵畅编【页数】42【出版社】大藏经基金会【ISBN号】1-59538-002-7【参考文献】强梵畅编.入楞伽.大藏经基金会,图书目录:《入楞伽》内容提要:《入楞伽》内容试读「入楞伽輕」法要(卷第一)第一章請佛品信成就·「如是」聞成就一「我聞」白時成就一「一時」四主成就一「婆伽婆」(佛·如來之梵音)(团處成就一「住大海畔,摩羅耶山頂上,楞伽城中」厂日「大此丘僧及大菩薩眾」,皆從他方佛土俱來集會。是諸菩薩具足無量自在三昧神因通之力,奮迅遊化,五法,自性,二無我,究竟通達。大慧菩薩為其上首。成說法L©「有無量邦由他释天王,諸龍王等」「羅婆那夜叉王等」(化因緣成就Γ⊙過去佛:「過去諸佛應正通知,於彼摩羅耶山頂上,楞伽城中」為眾說法·L©現在佛:「我亦應彼摩羅耶山楞伽城中」為羅婆那夜叉王上首說法·厂1.「說自內身聖智證法」W⊙過去佛2.「離一切邪見覺觀」法3.「非諸外道,聲聞,辟支佛等修行境界」⊙現在佛:亦應說此法。分别心:「見分别心過」「而不住於分别心中」(仁知度相:「以過去世善根力故」「如寶覺知一切諸論」「如實能見諸法度相」白離邪見:「不隨他教」「善自思惟」「覺知諸法」「能離一切邪見覺知」楞伽王修學之法泗修行法:「善能修行如實行法」(拉得解脫:「於自身中·能現一切種種色像」「而得究竟大方便解」付知儲地:「善知-一切諸地,上上自體相貌」化觀自體:「樂觀心,意,意藏自髓」ω雕常見:「見於三界相糢身」「斷離諸外道常見」知如來:「因智如實善知如來之藏」什住佛地:「善住佛地内心實智」三一(如來法:「諸佛如來法及非法」「如汝所見」,否則名為「斷見」。⊙離心識:「應遠離心意意識」佛她楞伽王修行如修©修實相:「如實修行諸法宜相」©修内法:「今應當修行内法」@邪見相:「莫著外義邪見之相」©梵暢蝙「入楞伽經」法要表解B1⊙二乘道:「汝莫修行聲聞,緣覺,諸外道等修行境界」©外道法:「汝不應住一切外道諸餘三昧」不©外戲論:「汝不應樂一切外道種種戲論」@外邪見:「汝不應住一切外道圍陀邪見」修国著放逸:「汝不應著王位放逸自在力中」公著神通:「汝不應著禪定神通自在力中」三©降邪論:「能降一切外道邪論」四©破邪見:「能破一切虛妄邪見」佛勉©轉我見:「能轉一切見我見過」處四轉細藏:「能轉一切微細識行,修大乘行」国轉清淨:「如是修行者,得轉上上清淨之法」王修行⊙著境界:「莫著聲聞,緣覺,外道三昧境界,以為勝樂」©著我見:「有我相故,虚妄分别」(評外道©著實有:「1「外道見有四大之相,著色聲香味觸法以為實有」L2.「聲聞緣覺見無明緣行,以為實有」起執著心,離如實空」@著有法:2「虚妄分别,專著有法,而堕能見所見心中」⊙勝道法:「此勝道法,能令眾生内身覺觀,能令眾生得勝大乘能生三有」©破藏波「能破眾生種種翳膜·種種識波,不墮外道諸見行中」大自入大乘行1.「此是入大乘行,非入外道行」2.外道行:「依於内身有我而行,見藏色二法以為實·故見有生滅」@見佛:「思惟此義,如汝思惟,即是見佛」©分別見:「所謂切外道聲聞緣覺毛道凡夫,分别之見」©生種法:「從因實物以為根本,生種種法」@應捨離:「如是等法·應捨應離」四法@莫分别:·莫取於相,而生分别」法非法差别相国見心法:·見自心法·計以為實」©捨諸法:「無瓶實法,而毛道凡夫,虚妄分别,法本無相,如實知觀名捨諸法」⊙無身相:「無有身相,唯自心减妄想分别」1.「而諸凡夫見實法非實法」e捨非法:2.「菩薩如實見·如是捨非法」「1無身相:「所謂兔馬驖駝角、石女兒等無身無相,凡夫取以為無」©非取相:2.非取相:「為世間義說於名字非取相」3.可捨法:「如彼瓶等法可捨,智者不取,如是虚妄分别,兔角等名字法,亦是可捨,故捨法及非法」©梵畅编「入楞伽經」法要表解B2「入楞伽經」法要(卷第一)第二章問答品本章略可參見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表解©梵榜编「入楞伽經」法要表解B3「入楞伽輕」法要(卷第二)第三章集一切佛法品(之一)O相生生L白相續生諸識生⊙相住住L©相獭住减○相滅:「阿梨耶藏·虚妄分別·種種熏减·諸根亦滅」©相糢滅:「相續因减,則相續滅·因减緣滅,則相續滅」O轉相識Γ(識種©業相識二、©智相識識仁八識種⊙了別識:「不可思議熏變因」©分别事識:「分別取境界,因無始來戲論熏習」「(集性自性()性自性三(白相性自性四大性自性皇(团因性自性付橡性自性L化成性自性厂心境界(仁)智境界四(白慧境界第四二見境界团過二見境界份過佛子地境界:入如來地内行境界五厂(緣减如幻:「謂無知,愛業,因緣滅,自心所見·如幻境界」「本無始生,依因果而現」(口入生住滅:「實有物住依諸橼故,有陰界入生住减,以生者滅故」白現法不久:「相續體,本無始有,若生若减,若涅槃,若道若業,若果若諦,破壤諸法是断滅論·非我所說·以現法不久當可得故·不見根本故。」©梵暢编「入楞伽經」法要表解B4六(不覺:「不覺自内身取境界故。」四緣眼識生仁執著:「無始世來,虚妄分别,色境界薰智執著戴論故。」(台如是:「識自性髓如是故。」四色相:「樂見種種色相故。」七(→無所有相:「謂觀聲聞緣覺外道相。」上要智三相仁)一切睹佛自願住持相:「謂諸佛本自作願住持諸法。」(白内身聖智自覺知相:「一切法相無所執著·亦得如幻三昧身。」⊙無我:「謂無常,苦,空,無我境界故。」©離欲:「真諦離欲寂滅故。」界入:「陰界入故·」八内身@同相:「自相同相故。」国内外:「内外不减相故·」整聞乘差别相得因見法:「見如實法故。」④得道:「得心三昧·得禪定解脫三昧道果不退解脫故。」⊙離死:「離不可思議薰習變易死故·」见内證:「内身證得聖樂行法住聲聞地故。」⊙四大:「謂於四大堅濕熱動相,青黄赤白等相故。」執著虚安相©有生:「無作者而有生故。」©同相:「自相同相故。」别有物@四相應:「斟量相應阿含先勝見善說故。国虚妄:「依彼法虛妄執著以為實有。」©因果不成:「非因自相相應故,若因自相不相應,此何等法。」©無常法相:「無常法相因相應故,是故無常。非因相而得名故·是故常法不可思議。」外⑨見有無法:「見有無法而言常,以彼法比智知言有常。」九@虚妄分别:「諸外道但虚妄分别,以無兔角但虚妄分别故·自因相無故。」国不知法:「外道等不知常不可思議,自因相彼因相故·以内身聖智證境界相故·」1相應:「常不可思議·與第一義相因果相應。」可思誠法2.離相:「以雕有無故。」因果3.有相:「以有彼相故。」4.内證:「以内身證相故。」白世尊應5.智相:「以第一義智因相相應。」6.非作:「以非所作故。」7.虚空:「與虛空涅槃寂滅譬喻相應故。」白内身證得:「此常不可思議,諸佛如來應正遍知實是常法·以諸佛聖智內身證得故,非心意意藏境界故。」©梵畅编「入楞伽經」法要表解B5···试读结束···...

    2023-02-20

  • 楞伽导读》谈锡永主编/导读,释素闻释文|(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楞伽导读》【作者】谈锡永主编/导读,释素闻释文【丛书名】传统文化典籍导读【页数】280【出版社】北京:中国书店,2007.01【ISBN号】7-80663-396-0【分类】佛教-宗教经典-中国【参考文献】谈锡永主编/导读,释素闻释文.楞伽导读.北京:中国书店,2007.01.图书目录:《楞伽导读》内容提要:《楞伽》既是禅宗的重要典籍,又是法相宗的主要依止。本导读析理透彻,言简意丰,令望文生畏者易窥此堂奥。《楞伽导读》内容试读第篇导读4一楞伽导读尼品》,及一篇《偈颂品》(北魏译名《总品》)。这可能是刘宋本于翻译时有所省略,又或者原来的梵本已有残缺。多了这三品,密乘的意义便跃然于纸上。罗婆那(Ravaa)是药叉王,即是印度神话中的“十首药叉”。关于他的故事,下文还要述及。药叉跟密乘的关系非常密切,据密乘的说法,金刚萨埵在须弥山顶说法,受法者为五大持明。这五大持明中便有一位是药叉(其余为天人、人、龙王、罗刹母)。药叉跟龙族和罗刹,其实亦是天人的眷属。他们也有资格可以做天王,例如忉利天的天王帝释,本身即是药叉。本经由药叉王请法而说,所以便有密乘的意味。“陀罗尼”(dharai)即是密乘的明咒,其义为“总持”,即谓一首陀罗尼能总持某一法义。每都有陀罗尼,即谓此的法义都摄人此陀罗尼中。例如《心经》,其陀罗尼即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咒义即是谓众生可藉般若渡过生死海,而至解脱岸,此便是《心经》的主旨。关于《偈颂品》,昔年寂护论师对此极为重视,认为本品已尽摄大乘佛法的正见①;寂护跟密乘有很深关系,本身即为显密双修的大师,所以他的观点,实可代表密乘佛学家的观点。一般的说法,认为有两系列不同的译本,北魏及唐译所据的梵本为晚出,多出来的三品,亦为后添的结集,这个说法不尽合理。因为梵文经论时有节本,刘宋本所据,或即为节本,那便不能说结集有先后。据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第二十章,那烂陀寺因法难被毁,经论因而残缺,所第一篇导读·第一章《楞伽》异译一5一藏《楞伽》只余《如来藏品》。吕澄先生认为,此即宋译较北魏本及唐本为简略的原因。然而宋译实非只具《如来藏品》,吕先生的意见只宜存疑。揆多氏之意,或以为《如来藏品》特别珍重,故受天龙护持也②。有些学者认为,两种梵本所含的法义有所不同,这说法更值得讨论了。正如慧可所预料那样,后世已将《楞伽》变成名相之学,研究者缺乏实修的体会,于是便容易陷入名相的泥沼,由此才觉得两种梵本有不同的法义。倘能用实修的观点去理解,摒弃对,些名相的成见,则当认为二者的论旨其实一致。现存三种译本,北魏译本中的误译颇多,这是由于译师仅懂汉语,只能语译,而当时笔受的人佛学水平不高,所以便时时误解译师之意。刘宋译本一向流通最广,达摩持付慧可的“四卷楞伽”便是这个译本。它虽比晚译者缺少三品,但译笔却极为忠实。缺点是有时造句不依照汉语的文法,仍然保持梵文句法结构的形式,因此变得难读。至于唐译,毛病在于增添文字以求畅达,但一经增添,有时便容易误导读者。学者说两种梵本的法义有别,除了陷于名相泥沼之外,跟误译与添译的文字亦有关系,盖一不小心亦易受其误导。我们为了方便读者,仍取刘宋求那跋陀罗的译本作为依据。对《楞伽》有兴趣的读者,可于研读过本译之后,再取唐译七卷本作为参考。两种译本读过后,对《楞伽》的法义或当有会心之处。···试读结束···...

    2023-02-20 能导入epub的阅读app 导读版书是什么意思

  • 学而思【文言文】法家:《韩非子》全文及译文的思想主张|百度云网盘

    学而思文言文法家学派:《韩非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学过,或者做文言文题目的时候做过,还是有深度有难度的!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韩非子》的版本自宋以后略分二系。第一系的祖本是南宋乾道元年福建刻本,这一宋刻本今已不存,但尚有几部明清时期据此影抄本的本子传世。从这一系出的略分两支,第一支是明万历间赵用贤《管韩合刻》系统,赵本据以宋本为底本并据他本改正,且本身有初印本与后印挖改本的区别,这一支还有万历间周孔教黄策刊本、吴勉学刊本、凌濛初刊本、沈景麟刊本、赵如源王道焜校刻本、葛鼎刻本,但这些翻刻本都受到下面第二系《韩子迂评》本的“干扰”;另一支则是清代吴鼒仿宋刻本,此本直接据宋乾道本影刻。并有据吴鼒本校勘翻刻的《二十二子》本。第二系祖本也应该是一个宋本,这个本子在元代蘖分成两支,第一支现存最早的是据宋代道藏翻刻的明正统《道藏》本,此后有明嘉靖张鼎文刻本、明正德严时泰刻本。全文及译文还有思想主张的讲解还是非常到位的,毕竟文言文开始接触,还没有积累词语翻译,想要看懂还是非常难的!...

    2022-12-14 韩非子文言文翻译 滥竽充数韩非子文言文

  • 于晓非《楞伽》导读

    资源简介:资源大小:209MB《楞伽》是第一了义圣教,属于佛陀三时教法唯识学派的核心经典,也就是把佛法说尽,说到头的一部经典中的经典。自古以来,公认难读、难学、难懂的一部!如果用一部彻底了悟博大精深的佛法,非《楞伽》莫属!于晓非老师倾三十余年学术耕耘与修行实践,以缜密的思维、精深的体悟,逐字研读《楞伽》全文,深入浅出、层层递进,系统性诠释三时教法学修体系。力求澄清千百年来对佛法的根本性误解,回归真实的印度大乘佛法古义;对大乘思想与修证体系作出清晰简洁的梳理,摆脱唯识学入海算沙的名相困局,构建出完整的大乘佛法修行解脱的终极路径。课程大纲01【引言1】为什么要学习《楞伽》?.m302【引言2】《解深密》三时判教.m303【引言3】关于《楞伽》的汉语译本.m304【1-01-01】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m305【1-01-02】境界自心现.m306【1-01-03】破增益与补损减.m307【1-01-04】心:citta和hday.m308【1-02-01】自所得圣智证.MP309【1-02-02】识(vijtildeāa)和智(jtildeāa).m310【1-02-03】种子熏现模.m311【1-02-04】罗婆那请佛说法.m312【1-02-05】愿闻自证法究竟大乘道.m313【1-02-06】劝请大慧奉问于佛.m314【1-03-01】为梦所作?为幻所成.m315【1-03-02】眼翳执毛模型.MP316【1-03-03】转识成智:去掉vi.m317【1-03-04】何谓分别.m318【1-03-05】不二与无分别.m319【1-03-06】熏习与现.MP320【1-03-07】二时空与三时转.m321【1-03-08】万法皆空因果不空?.m322【1-03-09】再谈因果.m323【1-03-10】阿赖耶识四要点.m324【1-03-11】轮回如梦醒即解脱.m325【1-03-12】如来藏不生万法.MP326【1-03-13】如来藏光明.m327【1-03-14】两重无生.m328【1-03-15】常见与断见.m329【1-03-16】坦特罗婆罗门沙门.m330【1-03-17】amadhi和amaatti.m331【1-03-18】三自性.MP332【1-03-19】阿赖耶识不是轮回主体.m333【1-04-01】如来普入一切众生心中.m4a33【1-04-01】如来普入一切众生心中.df34【1-04-02】随言取义而生迷惑.m4a34【1-04-02】随言取义而生迷惑.df35【1-04-03】为诸如来之所摄受.m4a35【1-04-03】为诸如来之所摄受.df36【1-04-04】楞伽王再次供养佛陀.m4a36【1-04-04】楞伽王再次供养佛陀.df37【1-04-05】法与非法自相与共相.m4a37【1-04-05】法与非法自相与共相.df38【1-04-06】法与非法差别之相.m4a38【1-04-06】法与非法差别之相.df39【1-04-07】瓶等诸物本无有体.m4a39【1-04-07】瓶等诸物本无有体.df40【1-04-08】世间众生无业无报.m4a40【1-04-08】世间众生无业无报.df41【2-01-01】世间没有生和灭.m4a41【2-01-01】世间没有生和灭.df42【2-01-02】世界如同虚空花.m4a42【2-01-02】世界如同虚空花.df43【2-01-03】一切法如幻.m4a43【2-01-03】一切法如幻.df44【2-01-04】领受无生是赞佛.m4a44【2-01-04】领受无生是赞佛.df45【2-02-01】云何起计度?.m4a45【2-02-01】云何起计度?.df46【2-02-02】云何名佛子?.m4a46【2-02-02】云何名佛子?.df47【2-02-03】缘起的甚深法义.m4a47【2-02-03】缘起的甚深法义.df48【2-02-04】辨了不了义.m4a48【2-02-04】辨了不了义.df49【2-02-05】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m4a49【2-02-05】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df50【2-02-06】云何为风云?.m4a50【2-02-06】云何为风云?.df51【2-02-07】云何得世通?.m4a51【2-02-07】云何得世通?.df52【2-03-01】分别所分别.m4a52【2-03-01】分别所分别.df53【2-03-02】金刚等诸山.m4a53【2-03-02】金刚等诸山.df54【2-04-01】百八种句皆应听受.m4a54【2-04-01】百八种句皆应听受.df55【2-05-01】诸识有几种生住灭?.m4a55【2-05-01】诸识有几种生住灭?.df56【2-05-02】四有四无无障碍观.m4a56【2-05-02】四有四无无障碍观.df57【2-05-03】中观与唯识.m4a57【2-05-03】中观与唯识.df58【2-05-04】所依和所缘.m4a58【2-05-04】所依和所缘.df59【2-06-01】七种自性.m4a59【2-06-01】七种自性.df60【2-07-01】七种第一义.m4a60【2-07-01】七种第一义.df61【2-08-01】了境如幻自心所现.m4a61【2-08-01】了境如幻自心所现.df...

    2022-12-12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